About violinist on roaming...

生活就如旅行,我的心像是mobile on roaming,無論身在何處,帶著一把琴、一枝筆,寄給你一張張的明信片-樂譜裡的絃外之音...Wish you a good journey.

3/31/2008

寧可孤寂








又是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!身在一個名叫Olorón的法國小城,今天的心情,五味陳雜。
許多人知道我的工作性質,常是羨慕,因為乍聽之下,覺得我工作的樂團常出門巡迴演奏,一定有許多機會到處遊走,多看不同城市的面貌…悄悄的告訴你吧,你知道佛所說的”不住相”嗎?(不要執著於你所看到的),才是我職業生活的寫照。
從小,我就想做個到處演奏的音樂家,想藉著音樂而環遊全世界,以這點來說,我是算接近的,可是,畢竟那時做的是獨奏家的夢,和我近九年的樂團生涯是不同的。我想,年紀越大,總覺得知心的朋友越少,尤其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,志同道合的又有幾人?這是我在每次旅行中最絕寂寞的地方…
今天下午,在吃完一頓由主辦單位供應的午餐後,我獨自在這小城裡遊蕩。想著,我們這一群工作夥伴們,我和每個人都處的來,但在團隊裡有不同的小圈圈是難免的,而每次這些圈子總是固定的聚在一起,無論是吃飯或在車上的時候,真的很讓人覺得乏味!尤其,當你無形中也被列為某一圈時,不見得是心甘情願的。因為,你沒其他更好的選擇!
雖說物以類聚,但此時我寧可孤寂,寧可一個人隻身的漫遊。
我有時也想,是不是我真的很怪,和其他人活在不同的世界裡?雖然工作已多年,但我是樂團裡唯一會想去參加比賽或課程的。也幸好如此,從我十九歲開始工作到現在,我的琴藝不斷的在進步,因為我一直提醒自己:許多和我同齡的朋友們,都還在音樂院裡學習,每天可以練七、八小時的琴,所以若我停止學習,我將會沒有能力和那些人競爭!有時,我也懷疑著,究竟哪個世界是真實的呢?是這個我生活的團體(沒有人想到“更上一層樓”的必要,只顧著賺更多的錢,發牢騷抱怨音樂會太多,抱怨工作的計畫和行程總是一團亂,太多的旅行演出剝奪了我們平常的休息時間,工作量和薪水不成正比…卻也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!) 還是在這樂團之外,其他音樂人所過的生活?
但是,人是沒有必要對別人要求如自己般高的吧!當我們批評他人時,應先體諒一下-別人也許並沒有如我幸運,從小培養成有崇高的理想,學習的路程上有好老師、好同學的鼓勵相伴,吸收能力和耐力比一般人強,亦或是感情較細膩豐富…
在工作時的心態是要調整的,但是,有時我多麼希望,在這一群同事裡,能有一個像“我”的朋友:相當的才能,超越自己的動力及對音樂的熱情!
然而,當我沒有選擇時,也不想局限於小圈圈的世界時,寧可孤寂!許多時候,身在陌生的大小城市裡,在hotel 裡,最最快樂的時候是我一個人的時候!我獨自在城裡散步,東看西看的,想看什麼店就進去,有時一人進電影院,一人進餐廳吃飯。當我的室友不在房間時,為了利用獨處的時間,我選擇練琴,因為當別人在旁時,不好意思製造琴音打擾別人的安寧,也不好放肆的”演奏”…小時候看過個書封面,記得是”享受孤獨”,當時覺得這字句蒼涼而瀟灑,現在卻又體會出-有時一個人,反而比多人好!
"Frei aber einsam 自由而孤獨”,是小提琴家姚阿幸的音樂家朋友們給予他的寫照。第一次讀到這句子時,沒想到這是一般藝術家們都會經歷的(藝術家都需要個人空間和時間來創作及練習),也想不到,以前熱愛人群,外向的我,經過成長 、工作的洗禮,也無形的轉變著,習慣與孤獨為伍。
你呢?當你身旁的人不是你所愛的,你是否也寧可孤寂?

3/23/2008

復活節的遊行

今天是禮拜五,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日子。
我正和樂團在西班牙中南部的一個小城-Requena,再過二十分鐘,將出發去另一城市。另一個hotel,今晚十點半的音樂會。
西班牙是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,每年在這耶穌受難日的前晚或當天,各大小地方舉行著復活節的遊行(procession),鎮上的居民,不分男女老幼,裝扮成古羅馬時代的僧侶,身體強健的男士們,共同抬著巨大的耶穌像,或聖者像,最後出現的,是聖母瑪利亞,整個遊行的隊伍,有銅管樂隊的伴奏,步伐莊嚴緩慢。所有的聖者像,或耶穌受難像,皆由石膏製成,精心的雕刻,且身旁有大簇的鮮花為裝飾,他們佇立在類似木製的台上,而人們則以整齊的步伐駕著木台遊行。
昨晚,是我居住在西班牙八年以來,完整的觀看完一場遊行!驚奇的是,看到許多遊行隊伍中的小孩,從最小三、四歲到青少年,個個安靜乖巧的在隊伍中跟著人群慢慢的前進著,步伐跟隨著音樂的節奏,穩重而莊嚴! 當他們看到圍觀的民眾有年幼的孩童時,馬上把手伸進口袋,抓出一把糖果分給其他的孩子。因為他們身著僧侶服飾,頭上也帶著高高的尖角帽(形狀類似我們民間的黑白無常),但帽子前面是整個蓋住臉孔,直到胸部,且只露出一對雙眼,所以誰也不知道在眼前的人是哪個鄰居扮的(其實看起來有點恐怖呢,想像一群蓋著臉的黑白無常,只是服裝的顏色不同而已,有黑, 紅,紫色等等)。有位可愛的孩子,抓著一把糖給我,我便伸手接了,但我身邊的同事們卻笑我,因為通常糖果是發給小孩的!我想,那位孩子也許看我是外國人,所以給我糖表現善意吧!
看著遊行,我不禁想到,西方的重要節慶都是和宗教有關的,諸如聖誕節(耶穌誕生)復活節(耶穌的死亡及再生),在西班牙還有所謂的”所有聖靈日”(All saints day) 甚至於狂歡節的由來,也是因為狂歡後接著齋戒,為了迎接復活節的到來。相對的,我想到了中國文化的節慶背景,許多由來是因為民間的傳說,譬如元宵, 端午,中秋,甚至新年,只有少部分是因為宗教的信仰,這是不是個挺有趣的現象呢?
宗教在所有不同民族的文化上帶來多大的影響啊!其中的複雜程度是無法一語道盡的,但當我看著耶穌雕像時,看著遊行隊伍的裝扮,不難想像這過程,是想再次告訴人們,耶穌為大家背負著十字架的苦,這遊行,就如他當初被判有罪時,親自扛著十字架至山頂,走過的那段過程: 他流血,他飢渴,他要水喝,得來的卻是一杯醋…
我常想著,雖然我自小對道家思想十分嚮往,最近也閱讀了些佛教的經文,曉得道、佛教和西方天主教的明顯差異,但是他們卻在某些方面也十分相像!比如,說到神明的肖像,兩者都多少提到不該執著於偶像,佛說:不應值著眼、色,但我們為什麼還拜拜,拜佛,或去教堂,在聖靈面前尋求庇護呢? 我想,因為人都有佛性,或說靈性也可,所以看到佛像,或是聖像的意義,是要提醒我們那塊心靈沉睡的部份,提醒我們:我們本身就是佛,我們本身就是耶穌,因為看,而生敬,因為敬,所以想要修身養性,希望哪天能修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不是嗎?
所以,今日耶穌在十字架上死,三天後(禮拜天)為復活節。在這裡上班工作的人,是連續放假三天的(當然,除了像我工作的樂團, 或是服務業人士),昨天去了趟超市,買點水果飲料的,發現大部分的人在為放假日採購,但看到的是,大多數人買的是party food! 許多的酒類飲料,甜品,洋芋片…好像在過新年或聖誕節一樣!不禁想問: 有多少人真正想像著耶穌經歷過的痛苦,接著慶祝他的復活?
還是這只是個美好的放假日而已?

你,是不一樣的


一直以為,
你,是不一樣的…
從小,你的媽媽就悄悄地告訴你,你是個特別的孩子,
她沒告訴你原因,你也沒有多問,
卻直覺的認為,你-是不一樣的!

你那時有多遠大的夢想啊!
看了名人的傳記,
你立志要做個偉人,
對世界有貢獻的人,
開始寫日記,是因為覺得哪天真的功成名就了,別人需要知道你的童年和你的奮鬥歷程,
另一方面,你又是個貪玩,懶惰,想要樣樣事半功倍的小孩!

賺大錢從不是你的第一夢想,
你的夢想比一切都要偉大!
殊不知,你真的是太幸福了,
幸福到不知金錢的重要及沒錢的痛苦…
還記得當你經過一群嘻笑的大學生時,心裡想著:
我將來才不會像他們一樣活的庸庸碌碌平平凡凡!

當有天,你進入社會了,開始工作賺錢有自主權了,
真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,知道有些人可以翻臉如翻書…
你受傷了,受打擊了,
開始知道自我防衛,開始學會對哪些事,哪些人冷漠,
因為你知道對醜陋的事傷心難過是不值得的,
怨恨又是種太強烈的情緒,
你,於是教了自己一個技巧:
當你對某人某事火冒三丈時,
你問自己:
“當我八十歲時,我有可能還記著這個人嗎?他的臉孔還會浮現在我腦海中嗎?
你說著: 當我年老時,我想記著所有我愛及愛我的人,和所有美好的回憶,
所以,若我不願回想起這個人,就現在把他忘了!讓“它”成為一個不重要的角色吧!”
於是,你像變魔法般的,把一個不順眼的人當做看不到,
直直的望穿他後腦勺的牆!

告訴我,你還學會了什麼?認清了什麼真相?
“理想不能當飯吃。沒有伯樂的千里馬仍是一文不值。努力卻沒有機運-也無法成功。可以相信人,但別相信人心裡的惡魔。最好的工作是一份有優厚薪水及假期及退休金的工作。任何事都需要經營,包括家庭,伴侶,友情…所有人都是自私的,只是程度和教養不同罷了…世間的一切每分每秒都在改變,要學會活在當下,學會看開及放下。時間要花在美好的人事物上。不要活在別人的想法和評論中,因為別人其實看不到你的生活…”

等一等,這些種種,都很平常啊!
是每個經過社會化的人都知道的!
你,不是和別人不一樣嗎?
你不安焦躁的摩擦著雙手,顫抖著雙唇說:
我是…不一樣的,至少,我還有理想,還積極的活著,在應付完每天的生計後,
我仍是努力的增進自我能力,在紙醉金迷的社會仍保有蓮花菩提的清明!

看著你窘蹙的臉孔,唉,我不想傷害你…
你知道嗎?有多少人像你一樣,從小懷有大志,一直想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,
但經過社會的洗禮後,
卻離以前的理想 越 來 越 遠?

胸懷大志,是因為想為你的人生下個定義,
你卻沒想到,過一生其實就有許多不同的意義!
(西方人的墓誌銘真能道盡死者的生命嗎?)

你,
是不一樣的,是特別的,
是因為-
你之為你,你就是你,你是獨一無二的,
但是,
你也和世上的每個人
都 一 樣
!

3/12/2008

看她在台上…







今夜,是她的舞台,
音樂廳內,有她昔日的同學﹑關懷她的老師﹑對音樂有興趣的聽眾﹑給予她成績的評審…

台下的她,謹慎而專注的,沉浸在樂譜中,
不為什麼,反正待會要彈的音符,早已是每日相伴的朋友。
也不是緊張,因為這份手與身的情誼,是安全的,可靠的。
一切,只是為了準備自己: 準備自己和內心裡的音樂,一起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…

終於,鈴聲響起,是上台的時刻了。
身上穿著亞洲式的紅衫及長褲,絲質的衣料隨著步伐
前後飄逸;
手指間流洩出的音符,竟是風格突兀,強弱分明的-
Contemporary music!
一如她一路走來,一直在東方與西方的交界入出,在古典與現代音樂間拿捏自己的尺寸,更遑論是理想與現實﹑自我與社會的評價…
(人的一生,是不是就在尋找一個與外界平衡的交集點呢?)

曲終了,人未散,
看她在台上,接受觀眾給予的掌聲及讚美,我知道:
這一路走來, 並 不 簡 單
(並不是那麼華麗及美好的!)
在許多別人看不見的日子裡,我們都經歷過孤寂﹑別人的不諒解﹑旁人無意的冷言冷語,
但我們仍執著的想為自己的音樂創出一條路,
這路不見得平坦寬暢,但
豐富是一定的!
(不知是誰說過:痛苦是藝術的泉源?)

看她在台上,
我想掉淚,
為她,也為自己。

歸 ﹠其聯想

天涯無際而廣闊,何處又是我的家呢?
家,籠統的說,是根,是有家人在的去處,是人累了時候的休息處,是心靈得以慰藉的地方…
有時,卻是四者難以同時顧及…

以前,還在奧地利留學時,執著的認為,家,除了是那休息的屋子外,更是學習,求夢想的地方。尤其於藝術家而言,是應以四海為家的!哪兒有名師,哪裡是好的學習環境,好的發展機會,那裡就是家!這種對於以”達成夢想”為家的想法,真是無畏啊!必竟,那時的我,不過是個對世界懷抱無比熱情的十六歲青少年,身後有著支持我出國留學的父母,讓我沒有經濟上的憂慮,讓我全心全意的學習琴藝。身在國外,不是片漂離的浮萍,幸運的,還有姊姊在旁相伴,住在一起,在同所音樂院學習呢!

轉眼間,我出國也已十一年了,我的家,從位於當時學習時期的奧地利,變為我工作的地方-西班牙。由於在哪兒都是外國人,有些人會問:這裡是不是和亞洲很不一樣呢?或是和奧地利的差別…等等。當然,人情風俗的不同是有的,生活腳步更是不一樣,但一旦你在一個地方生活一陣子了,語言通了,有朋友了,就發現-人在哪,其實都一樣:處處都有熱心的人,也有不友善的人;義大利﹑西班牙人不見得都熱情,德國﹑奧地利人不見得就冷漠死板。有趣的是,你會發現,這些關於人對於種族所下的定義,許多時候卻是恰恰相反的!但若從音樂或是藝術來發現人性,就真是騙不了人:一概浪漫樂派的作曲大師們, 皆是德國及奧地利人(Schubert, Beethoven, Brahms…)還有俄國的音樂家們,至於義大利的作曲家,所呈現的是另一種風情,也許可稱作華麗或是直接的,不含蓄的表現方式,是爛漫但不深情的,這和德奧式的浪漫的確不同。至於法國和西班牙的作曲家們,偏重於色彩和氣氛,會引人進入另一種情境或是國度…當然,每個人對於音樂的感受皆不一樣,作曲家們分別有不同的個性,皆藉由譜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和想法,但多少有些民族的通性,卻是十分有趣的!

因為工作的關係,巡迴演奏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份。有時,若是所待的旅館離市中心近,旅館本身又舒服,漂亮的話,想家的情緒便不那麼濃厚,倒是想人!因為所愛的人不在身邊,縱使因工作出遊,去的地方無論多好玩多有趣,加上心情並不如其他的觀光客般輕鬆,又是整天的時間和工作的同事們在一起,因此,巡迴演奏的音樂家生活,並不是如外界所想像的那麼絢麗堂皇, 讓人傾羨的! 尤其,當我們一旦上路,開始住旅館,換旅館時,通常並沒有閒暇的時間做充分的休息:七,八個小時的旅程後,到了旅館,放下了行李,運氣好的話,還有幾小時可休息,運氣不好的話,趕緊拿了演奏服,直赴音樂會會場,因為得在音樂會開始前,做個簡短的試音!隔天呢,又出發前往至下個城市了。(有時,還真難記下當天的房間號碼呢!和reception拿鑰使時,還得想一下這是昨天還是今天的房間號碼!)

一回又一回的巡演,我也常自問,到底我去過的那麼多的國家裡,哪裡是讓我備感親切的,哪裡是讓我想要再次重遊的,哪裡又是我想要居住﹑工作的地方呢?羅馬的典雅大方,巴黎的風情萬種,倫敦的歐洲大都會氣息,不宜諾斯艾洛斯的繁華及美食,紐約的多種國家文化,布魯塞爾的歐風美景,琉森的高貴氣息…,你知道嗎,我最終想念的-是我的台北!

我想,只要是從台灣出國旅居海外的人,除了想念仍在台的親友,最想念的,皆屬-吃!這真的是許多人一致認同的事實!對我而言,一碗熱騰騰的大腸麵線,在我想家時,已是天上美味了!而它的價值還不及一塊歐元,這在歐洲哪裡找得到呢?!當然,除了道地的台灣小吃外,人在國外也分外的想念中國的傳統節慶及應景食物,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這句話不是說假的,而是隨著年歲的增長,親身體會的事實。每當看著陰曆,知道又逢中秋,端午,亦或是中國新年,卻無法與家人團聚時,總愛想像著在台的家人,是不是聚在一起享用粽子,月餅,年糕的,一起聊天度佳節?而自己在這裡,像是什麼都沒發生一樣,卻只能想著以前小時候和大家庭一起過節的情景。尤其中秋,這個最美的中國節日,何時變得如此傷感?

與許多在外遊子比起,我算是不常回台灣的家的,不是不想常回,而是想家卻又因工作(加上比賽或是個人演出,音樂節課程)的關係,回不了家。出國十年了,回家不過四次,自己都覺得好可惜…尤其每次回去,看到台北的變化,及親人的變化,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慨:這些都是我平常想念的人與地方,怎麼現在我人到了,反而覺得一切又像作夢一樣,好遙遠,好不切實際,這,真是我日夜想念的家嗎?今年,幸運的,能在六月底七月初時,回一趟台北看父母。這真是回台灣的好季節,還不到夏天時的炙熱,卻已有亞熱帶氣候的溫暖,再晚點的話,我已會無法適應了! 一出台北中正機場,坐著爸爸的轎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著,爸爸問到:回家囉!有沒有回家的感覺呢? 我一時間,不知怎麼答話。台北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,可是台北的變化也很迅速,我出國的那年,一小段捷運才剛通行,我那時只坐過兩站免費的試用期呢!而今,十年後,身在台北卻一點方向感也沒有,除了以前的住家附近,我真是車開到哪,都不知人在哪!現在爸媽的住處,也不是我以前成長﹑求學的地方,新的住所對我而言還有點陌生…再加上,我親愛的外婆外公在去年相繼去世,沒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們相伴,是我一直深感難過的事。所以,這趟歸家,讓我有無限的感慨。以前也萬萬沒想到,離家這麼久,竟然到哪兒都是“外國人”! 就連在台北的地攤買東西,售貨的小姐馬上會問:你一定是從國外回來的吧?! 我想,這種微妙的改變,是自己無法發現的,因為既然口音沒變,一定是講話的方式和用字用詞,和時下的台北人脫節了,所以才一下被人聽出是個從國外回來的人。

出國至今,讓我對台北思念不減的,還有各處林立的大型書店。還記得以前家住羅斯福路時,旁有師大路,坐公車兩站就到公館,兩地皆是大學生出路的場所。有時在段考後提早放學,還可選擇待在師大附中信義路上的金石堂,或是去公館的書店逛逛。那時,逛書店對我而言,是我課業﹑琴藝外最大的嗜好。我也一直不了解,為什麼這種在書店內看書的行為在國外沒有?無論是大書店如誠品或金石堂,或是商家自行營業的小書局,到處可見愛書人拿起一本書,靠在牆上或是坐在地上便看起書來,也從來不見售貨員或老闆來趕人,我自己便有好幾回在書店裡看完一整本新書的經驗。雖然說,書局也要做生意,可是買書的人卻從來不少!我喜愛在書店裡逛,喜愛在書店裡看書翻書,可是我也買了很多的書籍,我覺得一個愛看書的人,若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由的翻閱書籍,更能買到真心喜愛的書!至於在國外的書店,通常一本書拿起來看了大約十多分鐘,就有種無形的壓力:得決定買或不買了!因為在這裡,是不會有人在書店裡耗那麼久,就為了把一本書看完…所以說,每回回台灣,我一定得逛書店! 可惜的是,每次回來的時間都短促,有許多親戚朋友,同學老師們相約見面,當然還要多陪陪父母,所以真的悠閒的在書店裡慢慢看的機會並不多,要不然,還真可望每天在書店裡看個兩﹑三小時的書呢!

當然,台北的可愛,絕不只有這些!不是只有吃的好,穿的漂亮,又什麼都便宜! 老實說,我生活台北的時間也不過十五年,當時過得是單純的學生生活,每日埋頭在書本或樂譜中,我的個性也不是喜愛在外遊玩的,所以台北的許多五顏六色的玩樂場所也不認識,即使現在回台灣,我最在乎的是是否有足夠時間和爸媽,或親戚朋友們相聚(當然,永遠是不夠的!)。可是,不容置疑的,台北是個很有活力且變化多的地方,這也許和資本主義的影響較有關聯吧!因為想賺錢,所以商家們必須不時的推出新產品來吸引顧客的購買慾,包括在飲食及各類用品上。但撇開這個因素,台灣也因為不斷的在變,所以才顯的生氣蓬勃。不知道在捷運站裡會排隊上車的習慣是從那兒來的呢?這真是個有文化素養的表現,在我去過這麼多的國家裡,只有在台北的捷運裡人們會這樣做! 當然,我也知道在台北生活的人,壓力是多麼大。許多人工作量過多,在上下班間奔波,腦理想的只有賺錢,或如何賺更多的錢。我不覺得這種想法有錯,但也不覺得這種想法健康!(人不能不工作賺錢,但人若只為賺錢而活的話,無論從事何種行業,教育,財經,藝術,高科技,飲食,甚至於色情行業…就只是個賺錢的工具了) 因為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,人不得不和其他人一樣拼命賺錢存錢,以享受好的物質(或精神)生活。但這和我所現居的西班牙,形成強烈的對比!這裡人最在乎的,是他們的vacation!他們的休假期!不管是窮人還是有錢人,對於放假一事都在乎,反正只要是有份固定的,有合約的工作,每個員工每年都有一個月的假期,而談論這假期裡的計畫似乎是他們的最愛!(除了football之外吧!)

每次回家,最難度過的時期,不是時差,卻是從台灣又再度回到歐洲的家。我想,這是許多華僑同感深受的。 回來之後,多少有長達一,兩星期的失落感:想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們,想到自己這回度過的好時光,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來面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。在國外生活,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面對,無論是好是壞,快樂或失意…家人又在遠方,並不了解真正的生活情況,電話或網路上也只能輕描淡寫的帶過,反正,日子得自己過,許多事是別人幫不上忙的。在台北時,許多見到我的昔日好友,親戚們,都說我一點都沒變,我聽了其實心裡偷偷高興著,因為只有我自己知道,我到底變了多少。倘若我的外觀和我的心靈變化是一致的話,我想沒人會認出我的! 這心理上的變化,對任何人都是無可避免的:我們的個人經歷,從小的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,所遇到的人事物,遭遇的挫折或成功,樂觀與悲觀的態度,都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,亦或是週遭的同事和朋友,都無形間影響著我們。要如何尋找一個和外界的平衡點,我想是真的難做到。因為,個性和看法領引著我們的命運,要如何不被工作上難以忍受的氣氛影響,在工作演出之餘,再提起精神自我學習,以求進步,在一次次的甄選,或比賽失敗之後,仍然不減勇氣,尋找下一個目標。 除此之外,繼續工作著,小心的調配每月的薪水…偶爾想著,怎麼越活越大,和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呢!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? (哈!也許這不只是我的疑惑,也是許多人的疑惑吧!)

常覺得,自己真是“生活在他鄉”! 讓我感觸深的,並不是我真的生活在異鄉,而是我仍活在我的理想中,想著明天,未來!這不也是他鄉嗎? 我多麼希望哪天我真能讓我的心,安安穩穩的住在我裡面,不為未來擔憂,從來不受外界影響,能夠無入而不自得! 這樣,我才算是真的回家了,回到了自己的真性。

抒發了這麼多,自己也才學到,原來簡簡單單的家這個字,可以是這麼複雜! 家,可以是我自己生活工作,組織家庭的地方,也可以是我成長﹑父母居住的地方, 或是任何一處有親人的地方,或是任何與愛有關的,能讓我喘口氣休息的地方,都是家(等我老的時候,也許我子女的家就是我的家了)。有時,當我從外地演奏回家,在長途的旅行之後,泡給自己一杯香醇的高山茶,這對我而言,就是到家的味道了!
當然,自己這個心身也是自己的家,當這個家自己先住的安然自在了,就無所畏懼,心無罣礙,大致就能以天下,以四海為家了(這是趟最艱難的回家旅途!)…所以這歸,這趟回家之旅, 可以這麼簡單,也可以這麼複雜…

逐夢,築夢

夢想﹑理想,是不甘活得平凡的人建築出的一座城堡。
城堡的一磚一瓦,都是築夢者一點一滴,心血蓋起來的。
生活在這未完成的城堡裡,有時累了,在太陽底下被曬得一身紅腫,流了一身的汗,還沒個建好的屋簷可乘涼﹑休息。

這時的城堡,外觀不若是工地罷了。

有時,築夢者也疑惑:究竟這城堡蓋不蓋得起來?
築夢者看了下藍圖,心想:應該不會錯啊!
可是這外觀離設計好的藍圖差太多了,也許,還需要個十年半載,或許,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完成哪!

築夢者其實也可以不蓋城堡的,不是嗎?
像其他人一樣,住間舒服的公寓,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,每月有份固定的薪水可領,不多不少的,可以過活,可以組織個家庭,不也是種幸福?
對呀,沒錯!人,若能學著知足,過得平凡,幹麻要辛辛苦苦的建蓋自己的城堡?其實,能做個家庭主婦,是很幸福的呢!

一切,都是”慾望”,才有築夢者的存在。

也許你要說,所有成功的人,不都是先有夢,有理想,才去努力,因逐夢而築夢,進而成功的嗎?
是呀!所以,失敗的人呢?是有理想,也有努力,但沒達到?

失敗的築夢者,和沒夢想的一般人,有什麼差別?
有的,當然有的.

差別就是---一個是不知足的人,一個是知足的人
不知足的人,會因自己無法達成夢想﹑得不到而氣餒﹑不平﹑難過﹑憂鬱…而知足的人,則因知足無所求,所以快樂!
所以我想問:人何必要有夢,又何必要築夢呢?

因為,在築夢者辛苦的建造城堡時,他已經住在自己想像的城堡中了!雖然一磚一瓦的蓋,很累,但他也過得快樂,那種滿足感,若不是一般人親身經歷過是無法體會的。
因為人在築夢時,是不知害怕的。一顆追逐夢想的心,是寬廣如天地,是和宇宙,和神,和萬物的結合。
所以,築夢者即使失敗了,城堡無法蓋成,又會怎樣呢?
答案是:不會怎樣啊!.
他還是可以選擇,做個知足人還是不知足的人。

只是,或話說回來,人活著,有夢,心靈還是較為快樂,活得較為充實。
哪管最終那城堡是蓋歪斜了,或只蓋了一半,或被地震,天災火災摧殘了,亦或是蓋不起來…
築夢者在建蓋時,其時已住在他的城堡中了,哪怕那城堡既不避風又不避雨!

你覺得,我是有大志,還是我浪漫,還是我在癡人說夢話?
哎,人生有夢才有希望 。人有必要早早把一切都看開嗎?
人-不會因為失敗而後悔當初的行動!人-只會後悔沒曾做出的行動!

所以,我仍願意做個築夢者。